股票配资是一种杠杆交易方式,允许投资者使用借入资金放大其股票投资。通过向配资平台抵押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者可以获得更高的资金杠杆,从而增加潜在的收益。
* **持有合法资质:**平台应持有相关金融监管机构颁发的经营许可证,确保其合规合法。
魏明帝太和二年(228),魏都洛阳接到一份来自辽东的表文。上表者乃已故襄平侯、左将军公孙康的次子公孙渊。但这份奏表出现得不寻常,因为公孙康病故后,袭承辽东太守的是其弟公孙恭,所以当奏表出现时,曹魏君臣已清楚——辽东发生了政变,公孙渊侄夺叔位,实质上控制了东北地区,如今“遣使表状”,是希望魏帝承认其为辽东之主,让政变夺位之举变得名正言顺。
洛阳朝廷有两种声音,以侍中刘晔为代表的一派认为,这是消灭公孙氏、彻底解决辽东问题的良机。
可更多人认为,辽东远离中原,不至于对魏国造成心腹之患,当下吴、蜀两国联盟,展开对魏攻伐,若辽东再开启战端,恐怕战线太长,陷入危境。这也是曹叡所担心的。洛阳方面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毕竟公孙家族割据自立的野心,早在其开创者公孙度那一代,就给曹魏奠基者曹操留下过深刻印象。
《车马出行图》(摹本),汉魏之际,辽阳汉魏墓葬出土,壁画原址保存,摹本现藏辽阳市博物馆。辽阳市,古称襄平,自东汉末年公孙度割据辽东以来,襄平就成为辽东政权的政治中心。
第一场帝王梦
公孙度,字升济,生于襄平(今辽宁辽阳),年幼时跟随父亲逃难到玄菟郡(治所在今辽宁沈阳附近),因与玄菟郡太守公孙域已故的儿子同名同姓,颇得太守好感并对其加以栽培。之后逐渐发迹,成为辽东太守,由此开启其家族割据辽东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
上伯官古城遗址,位于沈阳市浑南区汪家街道办事处上伯官村。经考证,此处汉末时为“玄菟郡”。
稳定统治后,公孙度开始在名义上自立。面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公孙度也不给面子。他能如此猖狂,除了地理因素,还有个关键原因在于当时中原战乱,群龙无首,没有任何一股政治力量强大到足以威震辽东的地步。不过这种情况在建安五年(200)后开始变化,官渡决战,曹操战胜袁绍,两年后随着袁绍病亡,袁氏兄弟相争又给了曹操进一步扩张的机会。
建安九年(204),辽东政权的开创者公孙度病逝,其子公孙康继嗣。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征乌桓,于白狼山之役大破乌桓与袁尚。很快,一个难题摆在公孙康面前——兵败的袁熙、袁尚兄弟前来投奔,应该如何处置?
公孙康最终作出选择,他假意设宴邀请袁氏兄弟,待二人赴宴便立刻捉拿,斩下首级传送给曹操,收到二袁头颅的曹军则满意班师,返回邺城。袁氏兄弟之死不仅意味着搅动汉末风云的袁绍集团彻底覆灭,对辽东政权而言,路线也从原先与中原对抗走向缓和。此役之后,公孙康获封襄平侯,拜左将军。
《三国演义连环画·定四州》,现代,徐进,讲述割据辽东的公孙康杀死前来投奔的袁熙、袁尚兄弟后,命人将二袁首级送给曹操。
辽东太守成“大吴燕王”
公孙康主政时期与曹操达成默契,一方面辽东名义上仍属大汉,接受曹操以汉帝名义封的官爵,不再干动辄自立为王的事。另一方面,曹操也许与公孙家“海北土地,割以付君,世世子孙,实得有之”的特权,准许其高度自治。此后二十年,辽东与中原相安无事。曹丕以魏代汉后,公孙康集团正式成为曹魏的羁縻政权。
曹魏黄初二年(221),公孙康去世,因其子公孙晃、公孙渊年龄尚小,众人推举其弟公孙恭继嗣。这期间关于辽东政权情况的记载较少,只知公孙恭体弱多病,7年后,公孙康的次子公孙渊长大,这期间也培养了属于自己的政治势力,见时机成熟遂发动政变,将叔叔公孙恭软禁起来,自己登上辽东之主的位置。于是出现文章开头的一幕。
年轻的曹叡经过权衡,认为此时曹魏既要应付诸葛亮的北伐军,又要与孙权相持于江淮,实在不宜再树敌,于是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等于变相承认公孙渊辽东之主的地位。
可区区太守,哪能满足公孙渊的野心?他的目标是继承祖父公孙度的志向,成就王霸之业。这第一步,就是要彻底脱离曹魏的控制,让辽东政权成为三国鼎立局势下的“第四国”。
公孙渊派遣船只直抵东南与孙吴联络,目的很明确,希望能通过联合孙吴来制衡曹魏,进而一步步摆脱曹魏的控制。能够在曹魏的东北方向埋一颗雷,孙权自然求之不得,所以他对与公孙渊联络表现出极大热情,派遣校尉张刚、管笃前往辽东,以示修好。
《骑从图》(摹本),汉魏之际,辽阳汉魏 墓葬出土,壁画原址保存,摹本现藏辽阳市博物馆。该图反映了汉魏时期辽东骑兵风貌。公孙渊统治时期与东吴进行贸易往来,孙权通过贸易得以购买辽东地区良好的战马。
“第四国”横空出世
不过,曹魏也早已发现公孙渊“阴怀贰心,数与吴通”,只是平辽牵动太大,时机尚不成熟,所以只是发出一道《告辽东玄菟将校吏民敕》,表明“其诸与贼使交通,皆敕除之,与之更始”,以此敲打公孙渊。一开始,公孙渊对曹魏的警告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企图以和东吴交好来提高自己在曹魏那的筹码。魏明帝也一度令幽州刺史王雄率军征伐,但每次魏军都无功而返。
三国时期幽州地图。
尽管与魏国的矛盾日益加深,但真正面对孙权“大吴燕王”的册封时,公孙渊犹豫了。他很清楚,一旦接受册封,等于彻底与曹魏决裂,再无退路。从地理上看,曹魏强大且近在咫尺,一旦对辽东发起进攻,东吴远水救不了近火。公孙渊再次露出其反复无常且心狠手辣的一面,他索性命令军队对吴国使船发起突袭,不仅将货物洗劫一空,连来使张弥、许晏等人也被斩杀,吴军万余人几乎全军覆没。
公孙渊干的这件缺德事也等同于断了自己和东吴联盟的可能性。此后,公孙渊信誉全无,东吴绝无与之真心联合的可能,曹魏也已不信任他,魏明帝彻底意识到公孙渊是一只养不熟的狼,对辽东安不能无限期安抚,必须兴兵一战而定。
曹魏景初元年(237),度辽将军、幽州刺史毌丘俭奉魏明帝之命征讨公孙渊。可毌丘俭轻敌了,加之魏军不熟悉地形,又遇恶劣天气,士气极低,毌丘俭连战连败,只得撤军。
首战告捷让公孙渊气焰更为嚣张,他索性一步到位,自立为燕王,置百官有司,改年号为“绍汉”。与此同时,他还对鲜卑部族首领进行封赏,指使他们对曹魏边境进行骚扰。至此,公孙渊也算实现了其祖父公孙度的宏愿,辽东地区出现独立于三国之外的“第四国”——燕国。
司马懿衣锦还乡
曹魏会允许这个“第四国”长久存在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原有安抚政策已彻底破产,那么魏明帝只能选择军事讨伐一途。但此前毌丘俭、田豫、王雄等人接连的兵败,让魏明帝意识到征辽非易事,必须制定详细计划,并选择一位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统帅。经深思熟虑,他想到那个用兵神速,曾以闪电战平定孟达之乱,后又与蜀汉诸葛亮鏖战于西线的能臣——司马懿。
来源/影视剧《三国演义》
景初二年(238)正月,司马懿接到魏明帝诏令后从长安赶赴洛阳。自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以来,曹魏来自西线的压力大幅度降低,不久后司马懿大将军之职就被罢免。此举是魏明帝为制衡朝臣,防止“鹰扬之臣”出现的措施,但他本人对于一直以来尽忠职守的司马懿是信任的。
此次征辽让司马懿政治生涯跃上又一个巅峰,出征时间之长,兵力之多,权力之大,在以往非常罕见。曹叡还下令为途经司马氏故乡温县的司马懿举行一场规格很高的乡酒礼,还特命司马孚、司马师一同前往。这也是司马懿自汉末出仕以来第一次回到家乡。
宴饮图画像砖(复制品),魏晋,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画像表现了汉末三国时期,辽东地区贵族宴饮的场景。
兵者诡道
乡酒礼成,司马懿离开故乡,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直逼辽东而来,征辽部队这边进兵迅速,至景初二年(238)六月,司马懿已率军长途跋涉四千里,抵达辽水。
在辽水与大梁水的交汇处,就是辽东西部军事重镇辽隧城(今辽宁省海城市西北),此地是辽东郡西门锁钥,得失直接关系到襄平安危。司马懿兵至辽水时,公孙渊已急令将军卑衍、杨祚在辽水周边修建工事,坚壁高垒狙击魏军。双方短暂僵持,士气高涨的魏军将领胡遵、牛金请求出战,司马懿却以“王邑耻过昆阳”的典故,拒绝了部下的请战。他不去进攻坚固的辽隧,而率领大军隐蔽地渡过辽水,做出直扑襄平之势。
在魏军将领看来,司马懿如此用兵非常危险,因为一旦大军在襄平城下陷入苦战,辽隧的燕军又向东进击,魏军则陷入腹背受敌的危境。辽隧守将卑衍、杨祚也看到这点,他们发现司马懿大军直逼襄平而去,迅速率军追击,不承想中了司马懿设下的圈套。
其实从一开始司马懿就醉翁之意不在酒,进军襄平乃虚晃一枪,真正目的是引蛇出洞,见辽隧守军追击,他立刻令胡遵、牛金率部迎击。魏军连战连捷,卑衍、杨祚损兵折将,率残部逃往襄平。就这样,司马懿轻松解决魏军的后顾之忧,接下来就全力以赴直扑公孙渊的老巢——襄平。
襄平之围
终于到了决胜时刻。魏军一路捷报,数破燕军抵抗,进至首山(今辽阳市辽阳县首山镇),再度与燕将卑衍等交战,“大破之,遂进军造(襄平)城下”。司马懿想要的是速战速决,他最担心公孙渊弃守襄平,率部流窜于辽东地区,而后对占领襄平的魏军展开游击战,不断袭扰。好在公孙渊的选择完全符合司马懿的预期——这位燕王绝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大本营,决议固守襄平。
如此就好办多了。魏军的粮草能够直接运抵襄平城下,完美解决了吃饭问题,于是司马懿命令大军将襄平城团团围住,准备在此地彻底歼灭公孙渊。尽管地利人和都已具备,但天时却不好,魏军围襄平时已是七月,辽东雨季来临,大雨连下一个多月,魏军不少营地被雨水所淹,浸泡在水中,造成各方面的不便,于是各营将士纷纷请求将营寨移于高处,免受浸泡之苦。可司马懿深知,一旦迁营,势必出现大量围城缺口,于是严令不许移营。
《三国演义连环画·政归司马氏》,现代,冯墨农,讲述公孙渊发动叛乱后,司马懿亲率大军前往辽东征讨的场景。此役也是司马懿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作。
连日大雨很快给司马懿带来新的问题,因天气恶劣,魏军没有办法将襄平城围死,公孙渊则乘机派兵出城樵采、放牧,收集粮草的同时也颇有挑衅之意。很多魏军将领请求出击歼灭出城的燕军,皆被司马懿拒绝。因为司马懿担心公孙渊被逼紧了弃城逃跑,而后又对魏军不断展开游击战,那就会变得很麻烦。一旦公孙渊跑出去打游击,坚持到东吴援军抵达,那么整个平辽计划都有破产的危险。故而他采取缓兵之计,不将公孙渊逼入绝境。
辽东这场大雨也让远在洛阳的满朝文武惶惶不安,他们纷纷上奏魏明帝,引当年曹真伐蜀先例,希望皇帝能下诏让司马懿撤军回朝,避免造成更大损失。但曹叡对司马懿定辽之事信心十足,他驳回了所有要求召回司马懿的奏疏。
魏军在大雨连绵中熬过了艰难的七月。八月,天气放晴,魏军对襄平合围之势重新形成,司马懿一改此前“佛系”作风,下令军队迅速堆造土丘、挖掘地道、构筑望楼,而后又调集投石车、弩箭等攻城武器昼夜不停地对襄平城内攻击。此时襄平城中粮草已难以支撑,军心动摇,燕将杨祚等人出城投降。
“第四国”覆灭
据《三国志·公孙渊传》记载,曹魏大军围城之时,天空有流星坠落,对于公孙家而言乃不祥之兆。不久,襄平城破,公孙渊、公孙修父子二人率领数百骑兵突围后,向东南方向逃窜。可做好十足准备的司马懿又岂能放过这个“首功”?他亲自率领骑兵追杀,最终在梁水附近擒获公孙渊父子,将其斩杀。公孙渊的死地,正好是数日前陨石坠落之处。
《三国演义连环画·政归司马氏》,现代,冯墨农,讲述襄平城被攻破后,公孙渊父子突围,司马懿亲率大军追击的场景。此役司马懿擒斩公孙渊,彻底解决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辽东问题。
平定辽东之役是司马懿的得意之作,也是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司马懿在战前作战略规划时就预判了燕军动向,具体战术方面,从辽隧引蛇出洞到襄平先缓后速,无一不体现出其用兵诡与奇的特点,整个过程不仅“快”,而且“准”。攻破襄平后,司马懿的“狠”的特征也表现出来,他下令魏军对城中展开大屠杀,凡15岁以上的男子7000余人全部被处死。
杀戮的同时,司马懿也对原先被公孙渊迫害的人员进行安抚和平反,十年前在政变中被赶下台后软禁起来的公孙恭仍在世,并重获自由。司马懿还为反对公孙渊反叛而被杀害的纶直、贾范二人修筑坟墓,对他们的后代进行抚恤。
至八月底,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全部平定,割据辽东半个世纪之久的公孙政权彻底覆灭,辽东地区30多万人口全部纳入曹魏户籍。战事结束后,司马懿班师回朝,途经蓟县时,遇见魏明帝派来犒劳部队的使者,带来皇帝旨意股票配资查询网,增封司马懿食昆阳县。此前魏明帝已封给司马懿舞阳县,现在加上昆阳县,相当于食邑有两县。在曹魏王朝异性侯里拥有二县封邑者,唯司马懿一人。这一年,他59岁。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配资之家_权威网络配资_股票配资炒股网站观点